旱地之歌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4月 23, 2015 旱地之歌 東冬 偶爾 仙人掌以貧瘠的手 伸直希望的剎那 觸及夕陽暖冬冬的面頰 我便追尋 如你是黃昏的落日 渲染一片東方的原始 山在遠處以童稚望我 步入重疊的夢圍成的沙漠之時 嚴然 你成了歷史的產物 竟握住我追尋的圖 長長的河是你長長的髮 我便泛舟在古典 如泛舟在你汪汪的眼 是我踏遍的鹽水湖。 (1970/06 綠杏15期, P.138; 北極星8期, P.12)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
主恩永偕 7月 08, 2016 主恩永偕 這是一個令人懷念的故事,它開始於我童年的故鄉-竹南。在我深藏的記憶裡,刻畫著歷歷生命的痕跡,而這一生的路就在這個故事裡,被數著算著。 記得是我七歲,小學一年級的那年,父親由一個可以喝醉、可以發大脾氣的人,變成了一個滴酒不沾,仁慈忍耐的精神象徵。在我幼小的心靈中,那是一個永不忘懷的驚訝。後來長大後才知道,是二伯父陳國勳長老帶領父親信主,神的靈使他更新,成為一個新造的人。 還記得那段小學生活;赤著雙腳走一公里路,由中港慈裕宮後面家中到竹南國小上學的日子裡,父親每個星期日上午都會用腳踏車載我到竹南神召會上主日學,直到小學五年級時,我們才舉家搬到竹南光復路。 就像許多幼小時就上兒童主日學的小朋友一樣,上主日學是當時很快樂的一件事;不但有聽不完的聖經故事,而且如果會背金句時,還可以拿到一張很漂亮的由美國送來的聖誕卡片,雖然卡片是二手卡片,寫信者的名字被剪掉了,然而對我們而言,還是非常的珍貴,也是許多小朋友的收藏。 民國 45 年左右(西元 1956 年),也是國民政府由大陸全面撤退到台灣的 5 ~ 6 年後;物資在當時相當缺乏,因此美國政府和民間送來許多的救濟物資,包括 : 麵粉、牛肉罐頭和二手衣服等。而竹南神召會也成當時發放中心之一。記得戴佩貞教士,曾經由救濟的二手衣中,為我找了一件小朋友穿的毛大衣送給我。小學那幾年的冬天,就靠這件大衣禦寒了。雖然依舊赤腳上學(直到我小學五年級時才有鞋穿),而這件大衣,後來的幾個弟弟也都有穿過。除了救濟的二手衣之外,媽媽也會用她那雙巧手,把印有中美合作的麵粉袋做成我們小孩的內褲。 由於當時教會中的會友,有極大多數是由大陸撤退來台的公教人員,只會講國語,不太會說閩南話,而主日學的小朋友又大多只會聽閩南話,尤其是低年級的同學。因此,主日學的老師,記得當時是朱書良執事(我們叫她王媽媽,她的先生是王庭桾,是竹南中學的英 文 老師),要我在主日學中擔任國語... 閱讀完整內容
有榮耀的冠冕為他存留- 張保羅牧師紀念文 10月 04, 2017 張保羅牧師紀念文 台北忠孝神召會 陳盛煊 牧師 2017/10/10 九月底在竹南神召會的 line 群組中發現吳得坤長老的一則訊息 ; 他說, 我們所敬愛的張保羅牧師已在 9 月 22 日星期五下午安息主懷。這個消息讓我感到震驚,畢竟是太快了。 認識張保羅牧師是我在初中 (1956) 的時候,那時我住在竹南,每個星期六晚上都有參加青年團契的聚會。有一天,忽然發現有一個穿高中制服,戴高中帽子的學生跑來聚會。後來才知道他叫張雄泰。 初中畢業以後,我前往台北師大附中就讀高中。從那個時候開始,因為功課忙碌,也就很少有張雄泰的消息。有一次, 我曾經從就讀的台北醫學院跑到浸信會神學院去閒逛,偶然看見了張牧師在教室中上課,我就向他揮揮手,沒有想到他突然從教室跑出來和我寒暄又握手。後來保羅牧師告訴我,當他回到教室時, 還被老師說了一頓,怎麼可以在上課的時候亂跑到外面去。當時也是保羅牧師和美女師母戀愛的時期。 1970 年戴佩真教士由竹南前來台北牧養遷居台北的台灣神召會會友,並借用柯周月鳳姊妹親戚的仁和幼稚園,成立中崙佈道所。中崙佈道所後來改名為中崙神召會,並於 1974 年 8 月按立剛自浸信會神學院畢業的張保羅為牧師。記得當時保羅牧師就和新婚的美女師母住在 1973 年 買入位於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 251 巷小禮拜堂 ( 36 坪 ) 的小房間裡面。現在看起來,實在是非常的刻苦,不過保羅牧師夫婦卻甘之如飴,為主擺上。 1978 年 6 月保羅牧師隨從父母全家移民前往美國,總共在台北的教會服事了七年。後來中崙神召會改名為忠孝神召會。 ... 閱讀完整內容
我的顯微鏡故事 8月 06, 2015 我的顯微鏡故事 我的二伯父陳國勳醫師(日名:佐佐木國勳)於民國前一年(1911)四月十九日出生於現台灣省苗栗縣中港地方。2001年病逝於日本岩手縣盛岡市,他日籍夫人的故鄉,享年90歲。 二伯父於日據時代台北二中畢業之後,即前往日本岩手縣盛岡市的岩手醫專(現為岩手醫科大學)就讀醫科,時為1936年(昭和11年,民國25年)。因實驗之需要而購買此顯微鏡,而此顯微鏡不但伴他讀完醫科,而且陪他由日返台。 返台前,由女房東作主,將自東京女子醫專(現東京東邦大學)醫科畢業的女兒許配給他。 皆夫人回台後,進入台北帝大附屬病院第二內科(當時也叫桂內科),從事結核病藥物的研發,也是使用此顯微鏡。他曾很婉惜的告訴我,只差一年就可發表的論文: 「鏈黴素對結核病有效」,卻被歐美國家提前發表了。 結束台北帝大附屬病院的研究工作後,他遷回故鄉苗栗縣竹南鎮開設穎川醫院,成為故鄉的名醫,救人無數。我竹南初中畢業後,順利考上台北師大附中。承蒙二伯父和二伯母的收留,讓我高中三年都能借宿在他們台北家中,二伯母還每天為我準備便當,他們給我的愛,至今仍念念不忘。當我於民國56年考上北醫醫科時,已在八德路(原中正路)開設仁愛內科診所的二伯父就將此顯微鏡送給我。讓我完成了醫科的學業。 這台顯微鏡到2016年就要滿80年了。具有歷史的價值。因此我決定將此顯微鏡贈於台北醫學大學病理科,讓後輩可以看到顯微鏡的演變,並緬懷前人的腳蹤。 北醫561 陳盛煊 2015/8/6 閱讀完整內容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