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恩永偕 這是一個令人懷念的故事,它開始於我童年的故鄉-竹南。在我深藏的記憶裡,刻畫著歷歷生命的痕跡,而這一生的路就在這個故事裡,被數著算著。 記得是我七歲,小學一年級的那年,父親由一個可以喝醉、可以發大脾氣的人,變成了一個滴酒不沾,仁慈忍耐的精神象徵。在我幼小的心靈中,那是一個永不忘懷的驚訝。後來長大後才知道,是二伯父陳國勳長老帶領父親信主,神的靈使他更新,成為一個新造的人。 還記得那段小學生活;赤著雙腳走一公里路,由中港慈裕宮後面家中到竹南國小上學的日子裡,父親每個星期日上午都會用腳踏車載我到竹南神召會上主日學,直到小學五年級時,我們才舉家搬到竹南光復路。 就像許多幼小時就上兒童主日學的小朋友一樣,上主日學是當時很快樂的一件事;不但有聽不完的聖經故事,而且如果會背金句時,還可以拿到一張很漂亮的由美國送來的聖誕卡片,雖然卡片是二手卡片,寫信者的名字被剪掉了,然而對我們而言,還是非常的珍貴,也是許多小朋友的收藏。 民國 45 年左右(西元 1956 年),也是國民政府由大陸全面撤退到台灣的 5 ~ 6 年後;物資在當時相當缺乏,因此美國政府和民間送來許多的救濟物資,包括 : 麵粉、牛肉罐頭和二手衣服等。而竹南神召會也成當時發放中心之一。記得戴佩貞教士,曾經由救濟的二手衣中,為我找了一件小朋友穿的毛大衣送給我。小學那幾年的冬天,就靠這件大衣禦寒了。雖然依舊赤腳上學(直到我小學五年級時才有鞋穿),而這件大衣,後來的幾個弟弟也都有穿過。除了救濟的二手衣之外,媽媽也會用她那雙巧手,把印有中美合作的麵粉袋做成我們小孩的內褲。 由於當時教會中的會友,有極大多數是由大陸撤退來台的公教人員,只會講國語,不太會說閩南話,而主日學的小朋友又大多只會聽閩南話,尤其是低年級的同學。因此,主日學的老師,記得當時是朱書良執事(我們叫她王媽媽,她的先生是王庭桾,是竹南中學的英 文 老師),要我在主日學中擔任國語...
留言
張貼留言